選單

【高明文脈】順德高明朗錦村:六百年古祠堂感受時代洗禮

文、圖/影片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潤祺 梁正傑

位於佛山市高明區更合鎮東北部的朗錦村,有著“朗朗乾坤,錦繡河山”之意,建村距今已有六百餘年。羊城晚報記者步入朗錦村,穿過狹長的巷道,走進了承載著世世代代朗錦村村民情感記憶、見證這座古樸村落幾百年歲月變遷的祠堂群。

【高明文脈】順德高明朗錦村:六百年古祠堂感受時代洗禮

何氏宗祠

朗錦村明清何氏祠堂群原有七間祠堂,呈“士”字形分佈,在“士”字的每個端點及交點處均有一座祠堂,但經歷歷史的風雨洗禮,現只尚存五間,分別為何氏宗祠、媲魯何公祠、表山何公祠、仁軒何公祠以及西源何公祠,共佔地超2000平方米。在祠堂群后方,聳立著一棵高大無比的古榕樹,仿若一把擎天巨傘,為朗錦村遮陽避雨三百載。2006年,朗錦村祠堂群被列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朗錦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

因洪水先祖土丘上建村,傳家風后人村莊中建祠

相傳,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時,何氏先祖從明城鎮塘際村外出遷徙,突逢山洪爆發,滄江河水氾濫成災,四周的平地頓時變成水澤,唯有一片土塱因地勢高而避免被洪水侵襲,於是何氏先祖便在此地落腳建村,並娶了一名當地的張氏女子為妻,因村子遠望如塱上之錦,遂取名“塱錦”,後取與“塱”同音的“朗”,簡寫成“朗錦村”。

這位何氏先祖名志大,雖然建村一事的許多細節已無從考證,但何氏一族的確自落戶朗錦村之後,便在此定居,未再遷徙。據村史資料,“從南至東是龍盆起伏山脈圍繞,從西至北江水映隔是日月明朗”,在這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之下,何氏後人不斷繁衍生息,發展至今。自開村以來,何氏一族多有考取功名入朝為官者,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同治等年代共出文武官員幾十人,為朗錦村的人文歷史作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嘉靖十五年 (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向皇帝上書《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疏》,請求將天子獨享的祭祀始祖特權推廣至天下百姓,得到了嘉靖帝的允許。此後,隨著“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的詔令推行,大江南北的家廟、祠堂便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在這樣的背景下,何氏後人修建了村內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何氏宗祠。

據《高明祠堂與碑刻》所載,何氏宗祠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位於朗錦村東面,坐西向東,三間三進格局,左側青雲巷上書“思敬”,面闊13。4米,進深32。6米,堂中匾題曰:光遠堂;祠聯題曰:廬江世澤,翰苑家聲。按照當時的禮法,何氏族人能夠修建三進宗祠,說明當時朗錦村何氏先人已有較高功名。何氏宗祠在朗錦村的祠堂群中是地位最為重要的一座祠堂,處於“士”字短橫的正中,正面的黑漆大門常年關閉,只有族內開展重大活動時才會開啟。

“村內的每座祠堂,均有明確的宗親關係。”熟悉朗錦村祠堂群歷史的高明區檔案館工作人員區偉建介紹,何氏先祖何志大第三子號“西源”,現存的西源何公祠便是為了紀念他而建,西源的長子號“表山”,表山有兩個兒子,分別號“媲魯”與“仁軒”,村中的表山何公祠、媲魯何公祠以及仁軒何公祠均與他們相關。

磚木瓦石,精美雕塑影象令人驚豔

“朗錦村祠堂的結構大多是由眾多精美的磚、木、瓦、石組成。”區偉建對記者說,“這裡的祠堂均採用人字形硬山頂設計,牆角用花崗岩製作而成,並在牆角上堆砌青磚牆,有防水防潮的作用;祠堂前廊樑上有眾多工藝精美、生動逼真的花鳥、瑞獸、人物木雕;祠堂頂部的瓦片以土瓦為主,瓦片底部釉白,兩個瓦片中間用注滿泥漿的瓦㼧固定,用來防止漏水;在屋簷下方的獅子石雕,有著吉祥、辟邪的寓意,此外在一些祠堂的牆楣處刻畫著精美的壁畫”。

【高明文脈】順德高明朗錦村:六百年古祠堂感受時代洗禮

朗錦村何氏祠堂群一角

何氏宗祠在建築風格上與高明其他村落的祠堂大同小異,採用灰塑博古脊,青磚牆,花崗岩石牆腳,頭門和前廊樑架為穿鬥、抬梁式混合結構,其餘為穿鬥式結構。但與高明其他村落祠堂相比,何氏宗祠儲存著眾多的雕塑影象,在大門上方的脊木上就刻有數十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影象。這些人形態各異,雖然有的人物已模糊不清,有的頭部缺失,但藝術水平已可見一斑。

【高明文脈】順德高明朗錦村:六百年古祠堂感受時代洗禮

仁軒何公祠上的彩色立體雕刻

位於村東邊的媲魯何公祠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左青雲巷上書“履忠”,右青雲巷上書“行絮”,祠堂的木雕、灰塑、石雕都十分精美,牆楣有人物山水詩詞壁畫,前座頂脊原有雕群,雖有損毀,但仍可窺見當年神韻。分別位於村西邊與村中部的表山何公祠和西源何公祠,始建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與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兩座祠堂前廊均儲存有工藝精美的誇、石、木雕,花鳥、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而現存最年輕的仁軒何公祠始建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位於朗錦村東面,在古村活化要求中進行了部分修葺,大門上方左右兩側的彩色立體雕刻重煥生機,栩栩如生。

【高明文脈】順德高明朗錦村:六百年古祠堂感受時代洗禮

何氏宗祠上的木雕,人物形態各異

活化升級,古祠堂煥發新活力

建設祠堂最初的功能便是祭祀,透過對先祖的祭祀供奉,從而增強宗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以求宗族的興旺發達,是族眾間的一條重要精神紐帶。其次,祠堂還是村民重要的議事場所,族內如果有重大事情的商議,都會選擇在祠堂內進行。除了祭祀與會議外,在從前,祠堂還承載著文化教育的功能,在祠堂內開設學堂,將祠堂變成傳授知識的課堂。

此外,祠堂還為村裡的重大活動提供了場所。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三,是朗錦村的“角仔節”,在這一天有著食“角仔”的傳統民俗,每家每戶的村民會聚集在朗錦村祠堂裡,一齊動手包角仔。角仔是一種極具高明特色的傳統美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角仔形狀仿若元寶,有粘米角、糯米角、酥角等種類,口味有甜有鹹,炸的是金元寶、蒸的是銀元寶,寓意有金有銀,寄託著村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

“朗錦村是佛山市第二批活化升級的古村落,在2019年時入選了第五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經過祠堂群的全面修繕和古村落的活化升級,如今朗錦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提升。”區偉建表示,如今朗錦村的祠堂群經過活化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朗錦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現代思想文化傳播的陣地。表山何公祠如今是朗錦村黨群服務站,同時也是村裡的老人活動中心,不少爺爺奶奶在裡面喝茶、閒聊、打牌;媲魯何公祠如今是朗錦村的村史館,記錄著幾百年來的輝煌與深厚的文化歷史。

同時,在對朗錦村祠堂群全面修繕的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祠堂面貌,用以發展旅遊和休閒觀光業,吸引了不少街坊、遊客前來參觀。這不僅加深人們對於祠堂文化、歷史、建築的瞭解,也讓村民們提高了對祠堂的保護意識。(感謝高明地方誌辦公室提供本文資料)

【記者手記】

走進朗錦村,彷彿進入陶淵明筆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界,村民們或在門口閒聊家常,或在平地上翻曬稻穀。古樸的祠堂加上傳統的廣府民居,以及古門樓、古水井、古榕樹,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見證並訴說著朗錦村幾百年來的歲月變遷。祠堂承載著幾百年來的歷史文化積澱,剔除傳統宗族內容的糟粕,更好地發揚有利於當代社會的文化內涵,也正是朗錦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林潤祺)

責編 | 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