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孔子的故事】 (二)老子點化說道

【孔子的故事】 (二)老子點化說道

〔清〕焦秉貞《孔子聖蹟圖·問禮老聃》區域性

長大後的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儀表不凡,神態謙沖謹重【1】。雖然生活貧困,但身為貴族之後,孔子從小就耳濡目染各種祭祀的禮儀。小時候遊戲時,他喜歡擺家家酒,陳設祭典的擺置,以及模仿禮儀的規程。因此,母親過世後,就有人來跟他學習禮儀制度。

孔丘想了解更多禮的形式與內涵,遂求教於老子【2】。

老子在周朝活了三百歲,周文王時擔任守藏史,武王時為柱下史。大家看他如此長壽,所以稱呼他老子,而實際上老子早已是個得道者【3】。

孔子一生多次問禮於老子,在老子眼裡,孔子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孩子。

一次,孔子在拜訪老子前,先派子貢去探看,老子看到子貢來了就說:“你的老師孔丘,必須跟隨我三年之後,才能開始教導他實質的內涵【4】。”

一天,胸懷大志的孔子來見老子,老子對他說:“善於經商的人不輕易露出財物,有才德的人往往看起來很愚笨。你要去除自己的驕氣與慾望、志向,這些都對你沒有好處啊【5】!”

【孔子的故事】 (二)老子點化說道

〔明〕仇英《孔子聖蹟圖·問禮老聃  》

然而,老子知道孔丘是身負天命而來的。

三十五歲時,孔子出發周遊列國,老子為他送別:“我聽說富貴之人送人財物,仁義之人送人話語。

我雖然不是富貴之人,但是也被稱為是仁人,就讓我送你幾句話:聰明洞察一切的人,卻常差點喪失性命,這是因為他喜好議論別人;

學問淵博見識廣大的人,卻常使自己遭逢危險,這是因為他喜好揭發別人過錯;

為人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不是隻想到自己,同樣的,為人臣子的要心存君上,不能只顧到自己。”

孔子說:“我一定謹記您的教誨【6】。”

孔子周遊列國,屢次歷險遭困,老子的先見之明,確實不是空穴來風。

匆匆三十載,六十八歲歸來的孔子,已閱遍人生,老子對孔子的點化說道,越來越直白。

某日,孔子正在讀書,老子問他:“在讀什麼書?”

孔子說:“易經,古代的聖人也都會讀的書。”

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也讀呢?書中的要義是什麼?”

孔子回答:“主要是仁義。”

老子又問:“看這書,你得道了嗎?”

孔子說:“我已經研究二十七年了,還是沒得道。我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時常記誦先王之道,理解周公召公的施政,周遊列國,見了七十多個國君都無法獲得晉用,唉!人實在太難說服了!”

老子說:“你沒能遇到重用你的明君,實在是很幸運的事啊!六藝都是先王走過所留下的陳跡而已,你都在學這些歷史的陳跡,有什麼值得到處稱說的呢?”

“人的秉性是無法改變的,人的命運也是已經定好了,時間的執行不可停止,宇宙的大道是永恆的存在。如果你能理解宇宙的道理,不管身在何處,都能自在,如果愚昧不明,不管人在哪裡,都會感到困頓啊【7】!”

孔子回到家中,三天都不說話。子貢覺得奇怪,就問孔子原因。

孔子說:“龍,遨翔在雲氣之上,行遊於太清之宮,是我永遠都無法企及的。老子,就是龍一樣啊!他知道禮義的根源,修行道德歸真之法,他才是我真正的老師啊!”

【孔子的故事】 (二)老子點化說道

〔清〕黃山壽畫作

註釋:

【1】《春秋演孔圖》

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準,河目龍顙,鬥唇昌顏,均頤輔喉,(齒並)齒龍形,龜背虎掌,胼協修肱,參膺圩頂,山臍林背,翼臂注頭,阜(月夾)堤眉,地定谷竅,雷聲澤腹,修上趨下,末僂後耳,面如蒙(人其),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採,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蹬,手握天文,足履度字(宇)。望之如樸,就之如升,視若營四海,躬履謙讓。腰大十圍,胸應矩,舌理七重,鈞文在掌。胸文曰:製作定世符運。

《路史後紀》十生而頨頂,故名丘,而字仲尼。四十有九表,堤眉,谷竅,參臂,駢脅,要大十圍,長九尺有六寸,時謂長人。(孔子家語)

《御覽》六百九十八引《論語隱義注》孔子至蔡,解於客舍。夜有人取孔子乙只屐去,盜者置屐於受盜家。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屐異。

【2】《史記·孔子世家》

【3】老子在周。乃三百餘年。二百年之中,必有厄會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老子本末,故當以史書實錄為主。並考《太平御覽》六五九,引神仙傳無老字。仙經秘文。以相叅審。其他若俗說。多虛妄。洪按西升中胎及覆命苞及珠韜玉機明鈔本機作機。《初學記》二三《御覽》三六三。引神仙傳作札。當是札訛為機,寫作機。《金篇內經》,皆雲。老子黃白《藝文類聚》七八、《太平御覽》三六三引無白字。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疎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時為守藏史,至武王時為柱下史。時俗見其久壽,故號之為老子。夫人受命,自有通神遠見者,稟氣與常人不同,應為道主,故能為天神所濟。眾仙所從。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金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歴藏。行氣鍊形。消災辟惡,治鬼養性,絕谷變化,厭勝教戒,役使鬼魅之法。

【4】孔子常往問禮。先使子貢觀焉。子貢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師名丘,相從三年,而後可教焉。”(《太平廣記》2)

【5】《太平廣記·卷第一·老子》

【6】孔子家語觀周: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閎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者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7】莊子天運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其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

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之曰:“何書。”曰:“易也。聖人亦讀之。”

老子曰:“聖人讀之可也,汝曷為讀之。其要何說。”孔子曰:“要在仁義。”

老子問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孔子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誦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跡。以幹七十餘君而不見用。甚矣人之難說也。老子曰:“夫六藝,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陳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陳跡也。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孔子歸,三日不談。子貢怪而問之。孔子曰:“吾見人之用意如飛鳥者,吾飾意以為弓弩射之,未嘗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麋鹿者。吾飾意以為走狗而逐之,未嘗不銜而頓之也;人之用意如淵魚者。吾飾意以為鉤緡而投之。未嘗不釣而制之也。至於龍,乘雲氣,遊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使吾口張而不能翕,舌出而不能縮,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

故孔子適周而問乎禮,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知禮樂之原,則道德之歸,真吾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