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人造美人》到《喂——出來》,這是星新一留給後人的寶貴素材庫

從《人造美人》到《喂——出來》,這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素材庫

對於我而言,知道一些當代大家,卻發現ta已經不在人世間,是一件極為遺憾的事兒。

從《人造美人》到《喂——出來》,這是星新一留給後人的寶貴素材庫

【1】星新一其人

他叫星新一,本名星親一,1926年9月6日出生於日本東京,去世於1997年12月30日。他是日本現代科幻小說作家,被譽為“日本微型小說鼻祖”。

“不老小學生”【工藤新一】的“新一”,就取自這裡——或許,這就是青山剛昌對他的一種致敬吧。

我是因為偶然閱讀到《喂——出來》才知道【星新一】,就像我是看了《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才知曉【約翰·勒卡雷】(當然,我2021年初第一次知曉勒卡雷這位大佬的時候,他去世不久)。

由此可見,我不僅讀的書太少,所讀的大佬的好書更少

星新一出生在一個科幻小說尚未興起的時代,面對這樣的處女地,倘若作家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貿然闖入無疑是一場生命的賭博。然而,恐怕星新一是天選之人——因為他不差錢。

從《人造美人》到《喂——出來》,這是星新一留給後人的寶貴素材庫

25歲時,他的父親去世,留給星新一的家業是一家制藥公司【星製藥】。星新一最後放棄了星製藥的經營權,將公司交由他人打理,自己身兼星製藥董事職位,於是,每月會有10萬日元的穩定收入——嗯,1951年的月薪10萬日元。

好吧,這讓他自己的寫作之路沒了經濟負擔。

於是,星新一也就成為了當時日本唯一的專業科幻小說家,還成為日本科幻文學的代言人。

話說,1961年,蘇聯的載人飛船上天,媒體發現在日本的科幻作家中,僅有星新一能夠接受採訪——實際上是其他大佬當時還在蟄伏期(

這部分關於星新一的生平,源自【丁丁蟲】為此書所寫的導讀,很詳細

)。

從《人造美人》到《喂——出來》,這是星新一留給後人的寶貴素材庫

總之,星新一就是在衣食無憂的條件下,

僅憑一己之力開創了日本科幻小說的時代

。有時想想,如果貧困潦倒的處境,恐怕星新一就不是今天令我們熟知的這位【星新一】了。

雖然星新一在日本科幻文學領域份量極重,作品也從未遭受過抨擊,但在他所處的年代,科幻小說還是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的讀物”,

仔細想想,這種矛盾感與無奈感,也頗為現實

從《人造美人》到《喂——出來》,這是星新一留給後人的寶貴素材庫

【2】從《人造美人》到《喂——出來》

如果把【星新一】的作品與【約翰·勒卡雷】的作品放在一起對比,會發現這是兩個極端——第一,【星新一】的故事極短(這是廢話),【約翰·勒卡雷】的故事極長 (這也是廢話);第二,【星新一】的故事往往在開頭幾句話就已經交代清楚所有的線索,而【約翰·勒卡雷】的故事有可能在第3章才引出主線,之前2章幾千字的描述都只是在塑造一個配角。

當然,兩者的共同點是,故事的前90%是鋪墊,最後10%進行反轉。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小說固然很值得一讀,但我不能認同的是老爺子往往不喜歡像偵探小說那樣在開頭直接丟出【鉤子】,而是先“囉囉嗦嗦”一堆“有的沒的”,如果類似開頭的這部分內容能刪減50%,整個故事的節奏感可能會明快不少。

我初讀的星新一的《人造美人》+《喂——出來》,有種在看《荒蠻故事》的感覺(這部電影其實也挺有趣),雖然無法從星新一的成長經歷去揣度為何他只寫短篇小說乃至微型小說,但我想,

這種“短平快”恐怕是他能找到的最好傳播自己思想的形式

又短小又輕盈,讀完故事讓人回味無窮——這種要求聽起來簡單,實則極不容易。

更何況,星新一創作的1001個故事完全沒有一樣的。就我個人而言,星新一有點“太浪費”自己的“奇思妙想”,倘若是把幾部作品中的幾個點子加以組合重塑,做成一箇中長篇,【獲獎】應該是沒什麼大問題(關於獲獎的事兒,後文會提及)。

這裡,我又忍不住想到當代以色列短篇小說家凱雷特,這位也是寫短篇的箇中高手,在被問到是否會嘗試寫長篇時,他說:“我的小說就像爆炸,我不知道怎麼把爆炸變慢。”

我想,這句話應該也適用於星新一吧!

從《人造美人》到《喂——出來》,這是星新一留給後人的寶貴素材庫

其實,我完全可以挑幾個星新一的作品進行詳聊,但仔細想想,這些作品從核心上算是一體的。星新一的科幻作品,並不是什麼【星際歌劇】,

只是一些套著“科技外殼”的現實主義作品

可能現在的一部分讀者熱衷的是“浩渺星海、宏偉史詩”般的硬核科幻,像什麼《三體》《帝國》《沙丘》等。倘若是這樣的鉅著與星新一的超短篇對比,後者就顯得“極幼”——說實在的,星新一的作品集還真是主打面向少年的科幻作品。

但是,如果我們真的以成年人的眼光來看他的作品,會發現有時用一種“上帝的科技視角”去看這個人類社會的各種冷暖是非、真假善惡、愛恨離愁,倒也能品味出哲人洞察世事的通透來。

我最近在揣摩故事設計原理時,也會注意到,【故事】並不總是需要一些華麗的詞藻來搭建,它可能就是家居中的軟裝,只是增光添彩,而不是基礎。

如果用寥寥數語就能講述一個精妙的故事,這才是絕妙——能想到高手的素描能用幾筆就輕鬆勾勒出模特的特徵嗎?

如果用一種生物來形容星新一的科幻作品,應該就是水母了吧!結構簡單,足夠神秘(像是外來生物),而且還有毒(指力量強大)!

我個人很推薦有興趣的讀者看看他的作品,書不厚,每個短篇讀起來也不累,像《人造美人》+《喂——出來》每晚臨睡前讀上七八個,可能一週多一點就能讀完。

你所能獲得的,大概就是各種驚歎:哇,原來科幻故事還能這麼寫?!

【3】他的作品為何極少獲獎?

關於星新一的作品為何極少獲獎,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日本有“御三家”——分別是小松左京、筒井康隆與星新一,前兩位都算是日本獨有的科幻大獎“日本星雲獎”獲獎常客,唯有星新一總是有各種遺憾。

一開始我覺得是【太短】,但小松左京、筒井康隆都有短篇作品獲獎。另外一種解釋是,小松左京、筒井康隆都有長篇作品,例如小松左京有《日本沉沒》,筒井康隆有《穿越時空的少女》《紅辣椒》《富豪警官》等——

插一句,這筒井康隆可能恃才傲物慣了,前幾年還冒出很讓眾人不適的言論。

從《人造美人》到《喂——出來》,這是星新一留給後人的寶貴素材庫

在【丁丁蟲】對星新一作品的解析與導讀中,【丁丁蟲】提及“

文學界認為他的作品缺少文學價值

”。這就讓我覺得不太理解,當時的【日本文學界】是如何定義“文學價值”的?如果是科幻文學還未被社會廣泛接受的早期,還能接受;但等後輩的作品已經屢屢獲獎,前輩卻還不受承認,是不是就很滑稽了?是作品一定要發人深省嗎?還是作品文字一定要足夠“華麗”,一定要用“成語俚語典故”鋪陳才算【好】?

我覺得,如果從【文學作品】(

尤其是故事

)的本質看,有很多人看且稱讚有加的,就稱得上是【好作品】!沒獲獎的不一定是【糟糕的作品】,

但沒人看的作品一定是

說個更極端的觀點,如果是當代有演算法推薦的網際網路時代,【一個故事】如果極力進行了

【展示】

依舊反響平平,故事的(商業)價值就很低——

不管是不是“獲獎作品”

從《人造美人》到《喂——出來》,這是星新一留給後人的寶貴素材庫

這裡我又冷不丁想到一些頗現實的例子。好些個平臺,隔三差五就有什麼徵文比賽,看起來熱熱鬧鬧,讓圈外的人心癢癢,可惜入圍標準和評選規則對外不明示,獲獎者總是那麼幾位,一開始會讓人覺得大概是有“黑箱子”,時間一長居然也就麻木了,所謂“優質獲獎作品”不過是“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反正大家比拼的是誰更懂得“舞文弄墨”與“機巧鑽研”,又無需【讀者】來“watch”。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

應該能被丟在市場上給大眾“打分投票”的

,而不是一個小圈層的“抱團自嗨”——如果以這個狹隘而自私的角度看,星新一的作品要比小松左京、筒井康隆更有【適用性】,

星新一的【1001】部小說可謂是大眾看了會覺得“輕鬆有趣”,而文學創作者們則可以將其視為不斷攫取靈感的觸發石

我想,如果說每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那些學者們才算【真正的科學家】,那恐怕是對全人類無數科研工作者莫大的嘲諷。同樣的,如果星新一的作品需要用【是否得獎】來衡量價值,這恐怕是對所有作家莫大的諷刺!

拿破崙並不需要教皇為他戴上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