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華人國際高管“真空”,中國半導體的新危機

|

“橋樑”不再

今年年初以來,半導體行業有幾則重磅人事訊息引起大家關注,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旭宣佈退休計劃;德州儀器前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胡煜華宣佈離職;前AMD全球副總裁李新榮離職並加入壁仞科技;新思宣佈陳志寬將於2022財年上半年卸任聯席執行長一職;Cadence CEO陳立武將於今年12月15日轉任公司執行董事長,不再擔任CEO……

這些國際半導體公司中位居高位的華人陸續離職,此前他們負責國際半導體企業中國區的戰略發展,對我國產業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然而一些華人高管的離開並沒有另一位華人來接替,有些國際公司甚至撤走了研發中心,背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讓人揪心。

內有“碰壁”,外有“誘惑

如下圖所示,芯謀研究整理了近兩年國際半導體大廠華人高管離職資訊,他們在國際大廠任職多年,有些兢兢業業從事技術研發,提高自身技藝。

他們有些是職業經理人,搭建了國際企業和中國產業的橋樑,在任期間,還為國內半導體產業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

他們的離職將對產業、對國際關係、對人才輸送有著不小的影響。當然下圖只是公開的重磅人事訊息,在很多國內初創的半導體企業的高層中,活躍著很多從國際半導體大廠離職的人。他們到底是主動離開?還是被動放棄?這些離職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華人國際高管“真空”,中國半導體的新危機

如今,鑑於複雜的中美關係,國際公司的華人高管人數在不斷減少,

一方面由於華人很難升到國際公司的核心崗位上,導致華人會遭遇一個無形的天花板,限制個人發展。另一方面,華人不善言辭,更注重實幹。

礙於表達和性格的因素,很難在刀光劍影的國際大公司高層吃得開。既然走不通,那就不去走,從而選擇離職,在國內公司發光發熱。

與較為保守的性格相反,印度裔則善於抱團,Intel Inside成了India Inside。

如果一家公司有一個印度人,則會有更多的印度人加入,“舉賢不避親”,這樣的性格和現象為他們日後積累人脈埋下了重要的伏筆。同時,印度裔把MBA看得和技術一樣重要,所以也讓他們擁有了不錯的管理才能。印度盛產職業經理人,所以我們聽說不少關於印度職業經理人在國際大公司“開掛”的故事。也導致了華人在與印度人競爭時,儘管技術上一點不遜色,甚至很多時候華人更具技術實力,但缺少這樣的性格和職業經理人的素養。再加上他們語言的優勢,印度人可以和國際人士迅速打成一片。

當然,華人的離職除了“碰壁”還有“誘惑”。

隨著國內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大量資金投入到半導體中去,國內的半導體公司也都站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這樣的歷史機遇下,讓在國際公司做高管的,做團隊領導的,做技術帶頭人的,甚至是技術平平的工程師們都看到了機會,紛紛湧入國內半導體發展的大潮中。

此前在國際大廠的華人一般會“熬到”40來歲升到總監以上的位置再回國發展,尋找創業機會。也有不少將自己的一輩子交給了國際大廠,將其作為職業歸宿,最終功成身退。原來產業人士的職業規劃多選擇在國際大廠晉升,一步步往上完成自己的財富積累,實現自己的產業價值。如今,我們會看到很多年輕的“大咖”在國內創業,他們的履歷上有著漂亮的國際半導體大廠工作經驗,卻年限較短。有些大廠由於出來尋找創業機會的年輕人太多,導致了嚴重了人才流失問題。這樣也致使願意在國際公司堅持做下去的人少了,位置也做的不高,缺少了必要的積累。

產業橋樑丟失,深度合作受阻

對於國際半導體大廠的華人離職現象,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單純認為其對國內產業發展不利。這實則是一把雙刃劍,在特殊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從利和弊兩方面看待這種現象。

毫無疑問,國際大廠的資深專家,不論是擅長管理的職業經理人還是技術專長的技術大咖,選擇加入國內半導體企業或者在國內創業,都非常利於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讓產業一日千里,國內半導體在高層次人才方面得到了有效的補充。曾經的海歸如陳大同、武平等人,都開創過一個時代。

如下圖所示,

科創板中不少半導體企業的創始人也是海歸,他們涉及材料、裝置、設計等多個領域,他們在國際大廠的積累對自己的創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現階段的海歸,所面臨的產業環境和機會大不一樣,在高階技術的積累上可能不如此前。

華人國際高管“真空”,中國半導體的新危機

圖:科創板半導體已/待上市企業創始人/董事長/CEO國際大廠工作情況

另一方面,華人在國際半導體大廠中擔任高階職業經理的人數量在不斷減少。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的退休訊息便是典型例子,楊旭最早以實習生的身份加入英特爾,35年職業生涯全部交給了英特爾,推動了英特爾和中國PC產業發展,拓展了英特爾在中國生態的全面建設,可謂是英特爾與中國之間的一座橋樑,更是中美產業的一座橋樑。縱觀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很少有如此的代表。

與此同時,國內產業的發展熱潮提供了“離職契機”。

各地政府對產業的重視,招商的熱情,讓國際大廠出來的人有了創業的溫床。資本的喧囂也讓產業魚龍混雜,一時間創業的號角四處響起,不少國際大廠的華人也被招於麾下。由於整個大環境的變化,一些國際大廠已經將研發中心撤走,回到了曾經只有銷售點的狀態,因此嚴重影響了國際企業與國內的客戶的交流合作,也影響了人才培養和輸送。隨著掌管國際企業中國區的華人的離開,也很難再有華人接班,未來的合作將會難度更甚,必須引起重視。

結語

半導體是一個開放合作、追求互贏的產業,全球產業鏈分工讓彼此聯絡緊密。

國際半導體大廠中的華人高管便是中國與世界半導體合作的橋樑,加速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實現了彼此的共贏。

當下,如此“橋樑”的人才越來越稀有,讓地區產業之間有了一種隔閡。時代變局下,中國半導體發展的熱潮下,我們同時遭遇了半導體產業鏈開放受阻的挑戰。那些在國際半導體大廠身居關鍵職位的華人,正在以一種新的方式參與產業發展,而未來我們將要面臨的,可能更具挑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