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蒲松齡:懷才不遇44年,在無奈與堅守中成就了聊齋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在文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在科場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他從19歲參加科考,反反覆覆考了44年,竟連個舉人也沒考上!直到蒲松齡71歲那年,才按例補了個歲貢生。能夠寫出精彩絕倫的《聊齋志異》,卻寫不好八股文,如此高才為什麼屢試不第?他是不是塊讀書的材料呢?

蒲松齡:懷才不遇44年,在無奈與堅守中成就了聊齋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出生在山東一個小康之家,他的父親蒲槃也是一個屢試不中的文人,於是棄文經商,把入仕的希望寄託在兒子們身上,尤其是四個子中最聰明的蒲松齡身上。蒲松齡從小就在鄉里以“神童”著稱,小小年紀就會作詩寫文。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19歲的蒲松齡去考秀才,拔了一個頭籌。正當蒲松齡信心百倍地要在接下來的鄉試中再顯才華的時候,命運卻與這位文高手開起了殘酷的玩笑。

順治十七年(1660年)和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齡兩次參加鄉試,兩次名落孫山!蒲松齡很感意外。然而京城傳來的訊息更使他意外:朝廷宣佈改變考試製度,將三場改為兩場,而且不再考八股文了。誰知康熙四年(1665年)又恢復原先的考試辦法,康熙五年(166年)又去應考,這次還是榜上無名。接下來再考,依然望榜興嘆。康熙十七年(1678年),蒲松齡又考,還是未被錄取。

但是蒲松齡還是不想放棄登科的願望。於是,他從少年考到中年,從中年考到了古稀,終究無法從秀才躍上舉人的臺階。這是為什麼?蒲松齡不解,別人也納悶,於是猜測紛紛迭起。

蒲松齡:懷才不遇44年,在無奈與堅守中成就了聊齋

有人認為,蒲松齡屢考屢敗,最主要原因還是他的八股文寫得不符合錄取要求,缺乏寫作八股的技巧。文學大師竟然缺乏寫作技巧,這聽起來很荒謬,可實情也許正是這樣。八股文不同於文學作品,這種明清兩代一直沿用的考試文體十分特殊,是糅合了散文的章法、駢文的排偶和近體詩格律的一種特殊文體,它需要在很短的時間裡,駕馭著安邦治國的嫻熟語言,破題承題,起進提比,束結落下,面面俱到,要寫好考卷上的題目,難度係數的確是很大的。蒲松齡也許對八股文或策論表制不大感興趣,因此用功不夠,沒有積累起足夠的應試寫作技巧,所以無法博得考官的讚賞,失敗是自然的。

蒲松齡:懷才不遇44年,在無奈與堅守中成就了聊齋

《聊齋志異》人物仇大娘

還有人推測,蒲松齡性情率真,喜歡浪漫的鬼狐故事,其文風必然受到“異端”“邪說”的影響,儘管其文字技巧無可挑剔,但是過於標新立異,不合八股文的標準,不夠四平八穩,考官讀後恐怕就要大搖其頭了。蒲松齡的好友孫蕙曾給他寫信說:“兄臺絕頂聰明,稍一斂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話雖不多,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蒲松齡屢試不第的要害。

關於蒲松齡考場失意的原因,有人還提出了一個很獨特的見解。認為蒲松齡是為清朝的文字獄所累,才喪失中榜機會的。原來,順治帝繼位後,曾授意老臣范文程在京郊開了家文昌旅店,大張揭帖,聲言凡來店住宿者,只要能連續對出店主的上聯,不但吃飯不收飯費、住宿不收房錢,臨別還有十兩紋銀奉贈,用意在於網羅並發現人才,為己所用。

蒲松齡有一次到此住店,剛進店門,范文程就迎上來,張口成聯:“大雨擋行人,誰做相公之主?”

蒲松齡放下雨傘,抱拳作揖:“蒼天欲留客,君為在下的東。”

范文程微笑頷首,讓進客人高聲喊:“呼小徒,端清茶待客。”

蒲松齡不客套,帶笑回答:“煩東家,賜美酒洗塵。”於是范文程擺下酒席接風。

恰好范文程的表弟從重慶到來,范文程隨即出對:“表弟非表兄表子。”

蒲松齡接道:“丈人是丈母丈夫。”

范文程又出一聯:“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

蒲松齡脫口而出:“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

當晚,范文程對蒲松齡的才能大加讚賞,又送給他十兩銀子。蒲松齡高興地打道回府,萬萬沒想到范文程卻向順治皇帝告了他的御狀,說他“恃才疏狂,不說聖朝”,理由即是那句大邦大國大明君”的下聯。“明”正是被清取代的明朝啊。順治本想把蒲松齡收捕入獄,礙於聯對之間,口說無憑,於是決定“永不錄用”。

順治死後,康熙自然“稟遵聖訓”。可惜蒲松齡先生矇在鼓裡,稀裡糊塗地被壓制了一生。這個說法近似民間傳聞,真實性很值得懷疑。

蒲松齡:懷才不遇44年,在無奈與堅守中成就了聊齋

乾隆三十一年青柯亭本《聊齋志異》

經過一次次的科場失敗,回首“蕭條無成”的趕考之路,年過花甲的蒲松齡這才明白了“豈為功名始讀書”的道理。他的夫人劉氏也趁機勸他說“君毋須復爾!倘命應通顯,今已臺閣矣。山林自有樂地,何必以鼓吹為快?”蒲松齡這次聽從了夫人的規勸,當下斷絕了去考舉人的念頭。從此再不為那些功利誘人的八股文絞盡腦汁,只管一心一意坐在聊齋南窗下面去寫他的書了。

作為蒲松齡來說,腹中積有如此才學,苦熬40年居然沒有考上舉人,也許這是他終生的最大遺憾。但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勝過了無數的舉人、進士和狀元。他筆下的種種虛幻只是其藝術形象的外在形態,是一種自覺的行為,目的是借小說之筆,淋漓盡致地揭發和抨擊現實世界的世態人情。透過虛構的精怪異類,揭露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抒寫自己的憤激情懷和審美追求。沒有人記得住那些八股文大師,卻永遠地把蒲松齡印在了心裡。

蒲松齡:懷才不遇44年,在無奈與堅守中成就了聊齋

蒲松齡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