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他是溫庭筠的兒子,落榜後在寺院牆上寫首28字小詩,從此大富大貴

如果平時喜歡誦讀古詩詞,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古詩詞中有很大一部分寫的都是文人懷才不遇的事。對此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為什麼古代懷才不遇的人就那麼多呢?難道是他們牢騷過甚?

他是溫庭筠的兒子,落榜後在寺院牆上寫首28字小詩,從此大富大貴

其實只要細細想想,這一切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古代讀書人學有所成以後,出路就只有致仕,或透過科舉考試,或靠權貴引薦。但不管是透過什麼途徑,朝廷中的各種職位是固定的,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雖然看似各種職位數量眾多,但是相比數量更多的讀書人,這些職位無疑是“杯水車薪”。這自然也就讓很多讀書人仕途無望,難免就會有諸多懷才不遇的感慨。

他是溫庭筠的兒子,落榜後在寺院牆上寫首28字小詩,從此大富大貴

那麼這些讀書人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寫下感嘆懷才不遇的作品呢?大多數讀書人走的路線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透過科舉致仕,這是他們踏入仕途的門檻,倘若這道門檻都通不過,那麼基本就宣告了他們的仕途夢想破滅。所以科舉落第是古代讀書人感慨最多的時候。就像十上不第的羅隱在落第之後便曾慨嘆“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自信能“魁甲登高第”的柳永在落第後更是憤然寫下“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

他是溫庭筠的兒子,落榜後在寺院牆上寫首28字小詩,從此大富大貴

當然,這些詩大多都是文人抒發感慨和牢騷,沒有什麼太多的實際意義。不過倘若運氣好,這抒發懷才不遇的詩卻有可能成為改變命運的“無理手”。就像唐代著名文學家溫庭筠的兒子,便靠著落第後的一首牢騷詩得以改變命運,官運亨通,走向大富大貴。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段歷史。

溫庭筠年輕的時候文思敏捷,能八叉手而成八韻,有著“溫八叉”的美稱。但是他恃才傲物,還喜歡寫詩文諷刺權貴,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他屢試不第,一生坎坷。晚年更是無辜被貶最終不幸死去。

他是溫庭筠的兒子,落榜後在寺院牆上寫首28字小詩,從此大富大貴

而溫庭筠的獨子溫憲,前半生的經歷簡直就是複製了父親溫庭筠。同樣的年少成年,同樣的喜歡寫詩文諷刺權貴,同樣的屢試不第。可以說如果沒有意外和貴人,那麼溫憲的後半生也將和溫庭筠一樣,在潦倒中蹉跎。不過好在溫憲運氣要比父親好得多。

一次科舉考試放榜後,溫憲前去觀看。又是意料之中的名落孫山,想自己滿腹才學,卻屢屢不第,溫憲內心的悲憤可想而知。於是他就落寞地返回了自己暫時的落腳點崇慶寺,這麼多的憂愁只能靠喝酒排遣。藉著酒勁,他爬上高樓,在牆壁上題寫了下面這首詩:

十口溝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絕音塵。

鬢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

這首詩前兩句說的是詩人長期的顛沛流離,境遇十分艱難,獨自一人和親人斷了音信,一心只為了科舉考試。後兩句描寫的是詩人的無奈和辛酸,屢屢科舉落第,自己其實已經心如死灰,不抱什麼希望,可嘆自己人未老卻已鬢髮斑白,還作為科舉落第人困在長安城中。

在溫憲題詩後不久,有位名叫鄭延昌的官員來寺中進香,恰好看見溫憲題寫的詩,既感懷於他的遭遇,又欣賞他的才華。於是回到京城後便向掌握錄取考生實權的主考官推薦了溫憲,最終溫憲如願高中進士。後來又在詞人李巨川的幫助下,平反了父親溫庭筠當年不公平的遭遇。而他考中進士後也是不負所學,最終官拜郎中。可以說因為一首詩,溫憲不僅自己官運亨通、大富大貴,還幫父親平反,可以說是完全改變了命運。

對於溫憲的這首小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