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辟穀服氣,排毒輕身

辟穀,又稱“斷谷”、“絕谷”、“休糧”、“卻粒”等,即少進食物以至不進食物。服氣,又名“食氣”、“嚥氣”,是與辟穀同時進行的練功方法。

辟穀服氣起源悠久,《楚辭·遠遊》中就有“食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食輕霞”的記載。辟穀服氣,主要是一種淨化身心鍛鍊的方法。它可以消除體內多餘的儲存物和毒物,使身心減輕負擔,保持潔淨,提高機體的採攝吸收功能,以利於進一步提高練功效果而獲得健康。

辟穀服氣,排毒輕身

辟穀服氣療法的專著之一《莊周氣訣解》中有記載:“其天下之人,不達其要者,但以味適口充腹飽胃,以養其性命,恐隔滋味而已;然其腑臟長欲,蒸心亂神,反資百疾,以至夭殂。故太公曰:‘人食五味而死,無有怨而棄之。不食五味者,仙真也。’廣成子以為積火焚五毒,五毒者五味也。若去五味盡,可以長生。”葛洪《抱朴子》中也說:“若要衍生,腸胃要清。”可知水谷五味也有傷害身體一面,若摒棄五味、辟穀服氣,可望健康長壽。

目前中西醫使用的“飢餓療法”和“飲食療法”,在某些方面就與“辟穀”相似,例如對腸胃實滯的病人,讓其禁食一段時間,從而使負擔過重的消化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使之較快地恢復功能。

在中醫方面,元代著名的醫學家、養生家朱震亨在《格致餘論》中就提出了“倒倉論”,認為“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因此採用“倒倉”的方法,以清理腸胃,盪滌留毒,“滌濯使之潔淨”。這一醫學觀點與辟穀的祛除積糞留毒,可謂同出一轍。當然他並非用服氣法,而是用藥物清洗腸胃,而後適量地吐出。由此可知,辟穀養生的原理之一就是清除體內的留毒。

辟穀服氣,排毒輕身

在具體的操練過程中,古人認為應在逐漸減食的同時,漸次加強服氣,將體內宿糞留毒排出體外。辟穀期間不提倡再吃食物,免滋“滓穢”。

本人練功多年,當每次飲酒食肉過量,身體不適時,都會出現自動辟穀,多則10天,少則3天,中間只服大棗和少許開水,使機體經過休養後再恢復飲食,採用的辟穀服氣法主要是從《道藏》中獲得,在京黑先生《神仙食氣金匱妙錄·食氣辟穀法》中有詳細的記載,今抄錄於下:

法曰:先合口引之,納氣咽之,滿三百六十以上,不得減此。咽之慾多多益善,能日咽至千,益明。咽而食,日減一餐,十日後能不食也。後氣常入不出,意氣常飽。不食三日,腹中悁悁若飢,或小便赤黃,取好棗九枚,若好脯如棗者九枚,念食啖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晝一夜,無過此九棗。意中不念食者,不須啖也。常含棗核受氣,令口中行津液,嘉。

其原文大意為:先閉口用鼻引氣,納氣吞下,要吞滿360次以上,不能減少,越多越好。如能日吞千次,效果就明顯。服氣之後,每天減少一餐,10天后就能不食了。以後常常嚥氣,不讓氣撥出,則氣常常飽滿。在不食五穀3日左右後,腹中會有飢餓感,或小便赤黃,就該取上等的紅棗或果脯9枚。想吃時就含1枚於口中,但每天不能超過9枚。如果不想吃,則不須含紅棗、果脯。如果經常含紅棗核,可益氣,並使口中生津液,這是最好的方法。

以上的功法本人鍛鍊過60多次,行之非常有效。無氣功功底者和生病患者欲操練此法時,須循序漸進,克服一切恐懼感,也可先試行一二天的辟穀,總結經驗後下次再延長。對練功有素者,則可直接辟穀服氣,不必每天減少五穀等等,只須有飢餓感時,僅含服紅棗或其核就可。當停止辟穀後,要逐漸恢復飲食,不可暴食。

辟穀服氣,排毒輕身

現代科學證明,辟穀食氣不僅能消除體內多餘的毒素,而且還能減肥健美,防治癌症,健腦益智,降低血脂和谷丙轉氨酶。但切忌僅憑自身的生理忍受能力,餓上幾餐,就自詡是辟穀。以往已有由此發生辟穀死亡的報道。其實這些人是未能正確理解辟穀中的功法鍛鍊和服食藥餌。《服氣精義論·服藥論》中就有一段話,可供辟穀者參考:“夫五臟通榮衛之氣,六腑資水谷之味。今既服氣,則髒氣之有餘,又既絕谷,則腑味之不足。”

《內經》亦云:“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故須諸藥以代於谷,使氣味兼致臟腑而全也。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清陽出上竅,濁陰走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實六腑。清陽為氣,濁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食氣,形食味。氣為陽,味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和氣以通之,味以實之,通之則不憊,實之則不羸矣”。

從上可看出服氣則髒氣有餘,服藥則六腑實之,故在辟穀中須全方位的配合,才能使自己順利度過這一關,達到身心健康。

辟穀服氣,排毒輕身

附紅棗在辟穀中有妙用之說明:紅棗在古代醫藥中運用廣泛,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用及紅棗的方劑就有58種之多,《聖佛良方》就以紅棗配松脂、棗仁、茯苓、蠟用來辟穀。在藥性方面,《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名醫別錄》稱它補中益氣,強力,久服不飢。這些均可說明紅棗是良好的輕身、辟穀藥物。(馬曉利)